周虽旧邦,其命维新。
图片来源于网络,如有侵权,请联系删除
作为中国最早,也是最成功的合资车企,上汽大众是国内首个累计突破2700万的乘用车企业。但更重要的是,上汽大众为中国汽车业的合资模式创立了模版,孵化了中国现代汽车产业链,在合资模式下实现自主研发,其燃油车时代的辉煌毋庸置疑。
图片来源于网络,如有侵权,请联系删除
但是随着电动化和智能化的浪潮席卷中国汽车产业,曾经的辉煌已经渐行渐远,剧变的产业和市场格局则近在眼前。
图片来源于网络,如有侵权,请联系删除
“背水一战必须要上。”
在不久前的广州车展上,上汽大众销售与市场执行副总经理、上汽大众销售公司总经理俞经民这样对亿欧汽车表示,上汽大众可以在目前的竞争环境下,“稳住销量、守住规模。既能打胜仗,也能在赛场上拼到最后。”
广州车展期间,上汽大众展示了旗下首款高端纯电轿车——ID.NEXT,以及爆款车型ID.3的2024款。燃油车方面,新途岳、帕萨特、途观L、途昂家族、威然、凌渡L等明星车型悉数登场。
上汽大众ID. NXET
事实上,随着汽车产业经历百年未有之大变革,上汽大众也在经历公司成立以来最激荡的剧变。
为了能够在后合资时代找到属于自己的位置,上汽大众给自己树立了明确的“九字方针”:促油车、稳电车、上奥迪。
作为上汽大众的基本盘,燃油车依然是这家合资企业的命脉所系。因此如何稳住燃油车市场,是上汽大众不能回避的问题。但是,如果有人认为上汽大众是在燃油车市场“守擂”,那可能就大错特错了。
相反,上汽大众会转换身份,让自己成为插电PHEV车型(下称:插电车型)领域的挑战者。而且从上汽大众总经理贾建旭此前透露的信息来看,上汽大众的插电车型会以纯电(BEV)架构开发,言外之意是:
插电并不是目的,智能化才是真谛。
在“稳电车”方面,上汽大众已经取得突破。在今年7月发布销售新政后,ID.3实现原地“爆单”。在刚刚过去的11月,上汽大众ID.家族销量达到1.56万辆,单月交付量再创新高。其中,ID.3在11月交付达到1.2万辆,已实现连续4个月环比增长。得益于市场的追捧,上汽大众ID.家族的累计销量已经达到20万辆里程碑。
上汽大众会通过引入ID.Buzz等车型,打造更有特色的ID.产品矩阵。但这还不是全部,因为在贾建旭看来,唯有建立起全面的研发能力,上汽大众才能快速响应市场变化,才能在后合资时代拥有属于自己的优势。
和一般意义上的合资车企“只引进,不自研”的印象不同。上汽大众在燃油车时代就自主研发霸榜级轿车——朗逸。到了“软件定义汽车”的时代,上汽大众的自研能力,又给大众汽车集团(中国)(下称:大众中国)出了一道不大不小的“难题”。
稳电车,现象级的ID.3
“我原来觉得ID.3应该是电动时代的‘高尔夫’,但现在我觉得它应该是电动时代的‘甲壳虫’”。
和亿欧汽车等媒体谈及ID.3时,俞经民将其比喻为甲壳虫,一辆任何家庭都想买的车。“大众汽车集团前董事长卡尔·哈恩(Carl H. Hahn)说,你家有一辆甲壳虫,可以是唯一的一辆,也可以是你第二辆车,就算是富裕家庭也会被这辆车吸引,所以ID.3的用户跨度就很大了。
当然,俞经民并未回避7月以来价格新政的拉动作用,甚至没有回避对于ID.3成本的讨论。
因为“今年的(渗透率)预计达到35%,明年有可能突破43%或更高,后年预计接近50%。市场竞争的烈度、卷的程度都是前所未见的。”在这样的局面下,俞经民认为即便是单车亏损,也要让ID.3为上汽大众打开市场。
随着ID.3销量的持续攀升,其单车成本正在摊薄。
“我们的供应商比我们还兴奋。”俞经民表示,随着规模起量,ID.3的成本也随之下降,集中生产的效率也会更高,“所以ID.3往后亏得会越来越少。”
目前,上汽大只有一座MEB工厂,有限的还要协调生产ID.3、ID.4 X、ID.6 X及上汽奥迪Q5 e-tron。为了避免交付时间过长影响终端销量,上汽大众已经尽可能将产能向ID.3倾斜,但影响还是难以避免。
但是,随着上汽大众长沙MEB工厂2024年投产在即,上汽大众将有更充足的产能匹配市场需求。据悉,长沙MEB工厂投资超80亿元人民币,电动车规划产能10万辆,电池车间规划年产能则达到了15万套,同时还预留产能升级空间,为后续新能源车型的配套打下基础。
值得注意的一个细节是,自8月开始,上汽大众就逐步减少ID.3的终端优惠力度,但ID.3却实现了连续的增长态势,这说明市场依旧处于供不应求的状态。那么,随着长沙MEB工厂的投产,拥有更多产能的上汽大众有望更好地满足市场需求。
更重要的是,爆单的ID.3还可以让上汽大众在面对供应商时获得更大的话语权。特别是考虑到上汽大众此前曾明确表示,ID.3将在未来搭载磷酸铁锂电池。那么,更大的销量规模无疑会增加上汽大众的谈判筹码。在动力电池企业掌握巨大话语权的今天,ID.3对上汽大众的意义绝不仅仅是赢在当下。
未来,上汽大众还将投放ID.NEXT和ID.Buzz等产品,新的产品投放不但会提振市场,更能打破南北大众ID.家族的同质化局面。
此前,南北大众虽然同时拥有ID.4和ID.6,但是因为产品之间差异过小,两家车企都难以开启个性营销,这就导致大众在华屡试不爽的“双车战略”遇阻。
此次ID.3销量暴走,也可以看作是上汽大众破局同质化的一次尝试。因为一汽-大众并未引进ID.3,这就让上汽大众可以做出更有针对性的营销布置,市场也给出了非常积极的反馈。
“现在ID.系列的雄心壮志已不仅仅是合资纯电销冠,ID.3也不止于成为12万品质纯电首选,我们要成为这个价位段市场的首选。”在各方面工作都渐入正轨后,俞经民已经对“稳电车”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同时在“促油车”上,上汽大众也展开了新的“攻守道”。
促油车,但不是真油车
虽然上汽大众ID.家族的增长势头非常迅猛,但是2023年前十一个月,其累计销量只有约9万辆。在上汽大众95.2万辆的总销量中,ID.家族占比还不到一成,燃油车占据九成。
不同于新势力只在新能源市场“轻装前行”,有着1500万辆存量客户的上汽大众必须兼顾燃油车和新能源。所以,上汽大众管理层明确表示要“促油车”。
但有一个细节值得注意,那就是在今年10月的上汽大众ID. Festival上,贾建旭曾透露一个细节:上汽大众将基于纯电(BEV)架构并结合燃油车动力总成(TSI+DSG)来研发插电车型。
上汽大众总经理 贾建旭
也就是说,为了巩固燃油车的基本盘,上汽大众并不是在功能—燃油车上安装电池,而是在智能—电动车上搭载了发动机。“我们会选择最精密的电子架构,满足智能座舱,要把车变聪明。”贾建旭这样描述上汽大众未来的插电产品。
今年以来,插电车型的增长极为迅猛。根据中国汽车工业协会的数据,10月,纯电车型销量同比增长已经不到19%,插电则实现80.2%的增长。前十个月,纯电和插电的销量增长则为25.2%和82.6%。
虽然从前十个月的销量规模来看,纯电依旧比插电多了一倍,但后者的增长势头已经大幅领先前者。考虑到今年市场累计增长33.5%,插电车型对市场的拉动功不可没。
在亿欧汽车看来,插电车型的崛起一方面是因为混合动力模式下,消费者的里程焦虑被大幅缓解。另一方面,随着动力电池技术的进步,纯电模式下能够提供100公里以上里程的产品已经不罕见,这就给了企业更大的空间来完善插电车型的电子电气架构,从而有了更大的智能化空间。没有里程焦虑,又能兼顾智能化;虽然还使用汽油,但却能大大降低油耗,这也造成了消费者对插电车型的追捧。
上汽大众销售与市场执行副总经理、上汽大众销售公司总经理俞经民
可问题也随之而来,因为此前将注意力都集中在了纯电产品上,大众的插电车型并没有绝对的竞争力。对于依赖外方股东输入产品的合资企业来说,这似乎是一个巧妇难为无米之炊的死局。
上汽大众决定,那就自己干。
“我们会主导75%的研发。”贾建旭表示上汽大众的PHEV会在2025年推出,且新PHEV车型肯定不是在现有的基础上改的,而是完整的、全新的车型。
作为中国合资车企中自研能力最强的车企之一,上汽大众要在更大的范围里开启“朗逸”模式了。
从朗逸到“不求人”
“最快的响应速度就是不求人。”面对瞬息万变的中国车市,贾建旭要上汽大众建立起全面的研发能力,以响应市场的变化节奏。
合资车企拥有全面的自研能力,这样的描述看上去非常反常识。但对于上汽大众来说,自我定义和研发产品的能力并不是痴人说梦。因为在燃油车时代,上汽大众独立打造过一款非常经典的产品——朗逸。
2008年,上汽大众自主定义和开发的家轿朗逸正式上市,从此开启了霸榜级的市场表现。直到2022年,朗逸依旧能够以35.1万辆的成绩位居轿车排行榜第三。
上汽大众和朗逸的成功甚至让大众集团感到汗颜。因为考虑到这款轿车极其强大的市场号召力,原本作为中国“特供车”的朗逸,被大众集团升格为“全球车”,这无疑是对上汽大众自主研发能力最好的肯定。
但是问题也随之而来,朗逸的成功反而削弱了上汽大众的自主研发实力。因为大众集团一度取消了上汽大众内中方团队的产品定义权限。然而,在中国车市的竞争日益加剧后,大众集团重新为上汽大众松绑。燃油车领域,威然和凌渡L都是上汽大众自主研发的成果,更重要的是,上汽大众已经获准主导研发插电混动系统。
在软件领域,上汽大众背靠中国互联网生态,同样展示了自身的研发潜力。
2022年,上汽大众率先在ID.家族的车机系统上安装了卡拉OK等APP,这一度让大众中国的开发团队非常费解,因为合资公司并不掌握车机系统的底层源代码。
最后,大众中国的软件团队发现,原来卡拉OK的App并没有建立在ID.车机系统的底层架构上,而是在应用层做了开发和迭代。虽然这样做会让App的兼容性有问题,但是总比车机生态一片空白要好很多。
从朗逸到车载App,上汽大众在整车和软件的开发上都证明了自己可以做到“不求人”。那么现在的问题就是大众集团是否愿意进一步授权上汽大众,让这家合资企业放开抡了。
其实,上汽大众又何尝不想放开抡?去年,上汽大众内部就已经展开了相关的讨论,具体方案是使用上汽集团的电动化整车平台或者大众MEB平台,打造一款全新的A级电动车。
这一方案是否能够最终落地,还有待进一步观察。但从过往的历史来看,闲置上汽大众的创新能力对提振大众在华业务并不益处。既然奥迪都已经可以使用上汽的平台打造全新产品,让上汽大众在大众品牌上也尝试一下,也许能为大众转型争取到更多的时间。
版权声明
本文仅代表作者观点,不代表百度立场。
本文系作者授权百度百家发表,未经许可,不得转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