黑芝麻智能杨宇欣:智驾行业越成熟,内部分工越清晰
2025年04月02日 阅读:52093智能驾驶,或者说面向更广阔场景的智能化应用,是应该由整车企业自研还是依托供应商发展?人们永远都会从整车企业和供应商口中得到截然不同的答案。
图片来源于网络,如有侵权,请联系删除
但是,中国电动汽车百人会论坛(2025)期间,黑芝麻智能CMO杨宇欣在接受北青汽车等媒体采访时给出了一个简单明了的答案——行业越成熟,分工越清晰。也正是基于这样的分工,芯片供应商也有更多的机会向围绕汽车产业链拓展新的智能化布局——例如机器人。
图片来源于网络,如有侵权,请联系删除
成熟的产业会有清晰的分工
杨宇欣表示,退回到几年前,智驾产业链内部的分工边界是不清晰的,“都想多做一点儿,成功了继续再往前做一点儿,失败了往回缩一点儿。”杨宇欣说,类似这样的故事,大家之前看过很多。
但是,随着整个产业的成熟,行业内的分工边界会越来越清晰。杨宇欣表示,黑芝麻智能的自我定义是“一个芯片供应商”。当然,按照如今的行业趋势,AI芯片供应商不会只卖芯片,黑芝麻智能同样提供工具链、算法等全栈解决方案。
这就涉及到了在智驾领域如何与整车制造商分工的问题。当下很多整车制造商都在自研智驾技术,即便没有涉足芯片的设计制造,至少是在自研智驾算法、特别是高阶算法积极投入。但作为供应商的黑芝麻智能还是希望把底层软件和工具链做成熟,将其智驾芯片的能力充分发挥出来,进而赋能整车企业,让后者有足够空间在芯片之上构建自己的差异化解决方案。
杨宇欣提到了其他行业的类似例子。包括手机行业在内的消费电子行业,都是由高通、英伟达这样的芯片公司提供基础平台,让应用厂商或者终端厂商在平台上有足够多的发挥空间,实现差异化的体验。因此,杨宇欣相信这也是未来智驾行业的趋势,即从行业企业纷纷参与慢慢收敛到各自分工协作的模式。
但也有例外。就在杨宇欣出席这场采访当日,某新势力车企就宣布自研智驾芯片量产装车并向第三方供货。在业内人士看来,这种方式自然有助于摊薄自研芯片的成本,但也难免会对其他供应商带来挑战。
对此,杨宇欣指出,这是以前许多终端厂商希望做的事情,但成功的先例不多。“自己用肯定是没有问题的,但是让第三方用,从技术上、从商业逻辑上,可能有一些挑战”,杨宇欣说。而且,即便是有车企能够克服挑战,从长期来看,行业仍然需要第三方的芯片供应商,“毕竟大多数厂商还是希望能够有更专业的供应商。”
总之,在杨宇欣看来,更合理的方式还是车企把自己差异化的部分突出,把一些通用芯片设计部分交给更专业的芯片合作伙伴来做。目前国内真正有大规模量产经验的智驾芯片平台不多,黑芝麻智能则是其中之一。
今年会推出机器人“大脑小脑”组合
不过,作为芯片供应商的黑芝麻智能,就是能够更灵活的围绕汽车产业链谋求新的智能化布局。全球汽车市场的容量是固定的,但基于整个汽车产业链培养出的智能化能力会孕育出新的行业机会。最近尤为火热的机器人行业就是其中之一。
杨宇欣认为,机器人行业可以定义为依托汽车产业链、或者是构建在后者之上的新兴产业。例如特斯拉就将一系列基于汽车的智能化技术移植到机器人身上。反过来,汽车行业也很容易接纳机器人,因为行业内一些工作是能够由机器人来完成的。
因此,黑芝麻智能也在向机器人领域拓展。除了拿出高算力的A2000芯片支持智能驾驶应用之外,黑芝麻智能也研发了主打多域融合的多核异构架构“武当”。二者在机器人的应用上的角色分别相当于主管场景识别的大脑和主管运动控制的小脑。
杨宇欣表示,无论用于汽车还是机器人,都能归结为芯片、模型和算法这三层。黑芝麻智能的芯片对Transformer的支持非常好,无论是在此模型之上的算法是用于智驾还是用于具身智能都能得到很好的支持。作为芯片供应商,黑芝麻智能的角色就是把基础平台打好,提供在此基础上的良好的共通性。
杨宇欣透露,黑芝麻智能将在今年面向机器人市场推出一套完整的“大脑+小脑”的组合,并且已经在与诸多机器人企业洽谈合作。虽然机器人行业还处在行业发展早期,但未来汽车行业向人形机器人行业的拓展将是一件很自然的事。
文/杨铮
编辑/杨铮
版权声明
本文仅代表作者观点,不代表百度立场。
本文系作者授权百度百家发表,未经许可,不得转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