类似于“后悔没买小鹏股票”的论调,在股市散户中间流传开来。
图片来源于网络,如有侵权,请联系删除
这主要源于小鹏今年下半年的“逆势翻盘”,和以往形成了较大的反差。
图片来源于网络,如有侵权,请联系删除
今年上半年以前,小鹏还在与销量萎靡、业绩承压、内部组织架构调整、亏损持续扩大等众多“生存敌手”斡旋,其股市亦是一蹶不振,业内曾一度遍布看衰小鹏汽车的声音。
图片来源于网络,如有侵权,请联系删除
在接近2022年年末的感恩节,何小鹏发布微博称:感恩家人,鹏友,同学和更多在生命中默默关心和支持的人。
彼时,进击路上稍显吃力的小鹏确实需要坚定不移的支持。但进入今年下半年,小鹏股市几次出现“腾飞之势”。
股市风向也由“不买小鹏股票”变为“后悔没买小鹏股票”,而且,劝李斌省钱的何小鹏,再次变得“敢花”起来。
11月13日,小鹏在港交所发布公告,称收购滴滴智能汽车开发业务资产的首次交割已于2023年11月13日发生。
根据公告:“首次交割后,标的集团各成员公司均已成为公司的全资附属公司,而标的集团的财务业绩将被并入本集团的合并财务报表中。”
随即在11月17日,在小鹏第三季度财报电话会议上,何小鹏又透露:旗下全新品牌“MONA”的首款车型将在2024年第三季度上市,该品牌的首款车型将定位为紧凑型纯电轿车,其价格将在15万级别。
据悉,即将发布的MONA品牌与小鹏汽车和滴滴的合作有关。
两次“联姻”,小鹏“急”什么?
小鹏“腰杆”挺得最直的一次,还是大众注资之时。
7月27日,小鹏与大众共同宣布,双方就战略技术合作签订框架协议,同时,大众汽车集团对小鹏进行战略少数股权投资签订股份购买协议。
据悉,小鹏将以每ADS 15美元的价格向大众汽车集团发行约占交易完成后4.99%的A类普通股,总值约7亿美元。
此消息一出,小鹏美股盘中最高上涨超40%,这甚至可以称作是中国自主车企股市历史性的一刻。
与此同时,过往在小鹏股市“低谷”时期“倾力相助”的散户,也在此刻“喜笑颜开”。
盖世汽车了解到,今年4月重仓小鹏股票的散户,在8月份“狠狠赚了一笔”。
图源:社交平台截图
大众的注资,让散户笑了,也让何小鹏松了一口气。
毕竟彼时,正处于国内众多尚未具备盈利能力的新能源自主车企急需新资金“续血”之际。
同为此前“造车新势力三兄弟”:理想连续三个季度实现扭亏为盈;蔚来“路数”众多,敲开了中东的资本大门;对于业内眼中较为“朴实”且不会“讲故事”的小鹏而言,如何寻求新的资金,事关其能否拿到新能源汽车市场下一场角逐的“入场券”。
好在,一向“脚踏实地”搞技术的小鹏,拿出了“看家本领”,吸引了大众注资。有了这笔资金,小鹏的底气足了很多。
值得注意的是,也是在大众投资后的第二个月,8月28日,小鹏在港交所发布公告称:小鹏汽车有条件同意以58.35亿港元(约合54.22亿元)的最高对价收购滴滴智能汽车开发业务资产,标的业务涵盖新款智能电动汽车的研发、设计和工程开发。
根据小鹏发布的公告,小鹏将发行占交易完成后总股本3.25%的A类普通股,收购滴滴旗下智能电动汽车项目相关资产和研发能力。滴滴将成为小鹏的战略股东首批股份的锁定期为24个月。
此外,小鹏与滴滴之间还签了汽车销量对赌协议:小鹏先发行3.25%的股份给滴滴,获得滴滴造车业务的相关资产;新车上市后,如果MONA车型销量连续两年达到10万辆,滴滴可以获得额外的股份;如果销量连续两年超过18万辆,滴滴的股权比例最高可以提升到5%,这5%的股份目前的价值约为58.35亿港元。
对此,资本市场也报以欢迎的态度,小鹏股价曾涨超10% 。
换言之,从7月27日至8月28日,仅仅时隔一个月,小鹏连续两次通过“卖股份”,获得了自己想要的东西。
那么,小鹏在“急”什么?连续置换两次,何小鹏是否真的欠考虑?
要钱,也要市场,何小鹏“学聪明”了?
实则不然。何小鹏很清楚自己想要什么。
首先是钱。新能源汽车市场早已今非昔比,大多尚未具备盈利能力的自主新能源车企已经走到了关键节点。持续扩大的净利润亏损,将变得更加刺眼。
在此阶段,大多新能源自主车企们“白手起家”时期获取的资金大多或所剩无几,或消耗殆尽。他们的融资能力将进一步面临考验。
财报显示,2022年全年,小鹏普通股股东的净亏损为91.4亿元(约合13.3亿美元),较2021年的净亏损48.6亿元扩大88.1%。
2023年第二季度,小鹏总收入达50.6亿元,同比下滑31.9%;汽车销售的收入下滑到44.2亿元,同比减少了36.2%。报告期内,小鹏亏损已经高达28亿元,相比上个季度的净亏损增加了20%。整体毛利率和汽车毛利率跌至-3.9%和-8.9%。
若按小鹏20万元的平均单车价格来算,每卖出一辆车,其就要亏损将近1.8万元。彼时小鹏的资金储备为337.4亿元。若小鹏长时间无法扭转现状,在小鹏季度亏损达28亿元,且无资本加持的情况下,恐怕也只能再撑3年,显然已经走进了生死线。
图源:小鹏汽车
这对小鹏来说是极其危险的信号。该拿什么去换取新的资金入账?
于小鹏而言,其身上最明显的标签——技术,无疑成为其最拿得出手的实力之一。
而与此同时,此前优势尽显的德国车企——大众,正在汽车电动化时代艰难转身。于此,小鹏和大众看见了彼此。两者的联手,无疑是各取所需,互相成全。
其次是销量和市场。
今年7月以前,小鹏曾长期因销量低迷而备受质疑。毕竟在G6上市前,小鹏月销量已经数月未能过万。尤其是在理想汽车高歌猛进,月销量从万辆跃升至3万辆的鲜明对比下,业内对小鹏的质疑声变多,对于其未来的发展充满了担忧。
和彼时陷入低销量泥潭中的蔚来一样,小鹏想更专心卖车,想卖更多的车。
事实证明,小鹏做到了。
就近期来看,小鹏10月共交付新车20,002辆,环比增长31%,同比增长292%。这是自2018年首次交付以来,小鹏月销量首次突破2万辆。小鹏甚至用上了“创单月交付新高”这样的“庆祝语”。
但值得注意的是,如此亮眼的销量成绩单,是小鹏用低价换来的。而卷价格,绝非长久之计。
于此,小鹏看到了滴滴,看到了出行赛道,也看到了15万级新能源汽车市场。
图源:小鹏汽车
要知道,滴滴的日子并不好过。自安全审查、数据整改、赴港受阻后,疫情又影响了滴滴网约车业务,且上述种种也让滴滴造车的“雄心壮志”缺了不少的底气。
在何小鹏看来,与滴滴“抱团”,或许是一个不错的选择。
且在小鹏与滴滴的合作中,小鹏几乎一分钱没出,通过发行较少比例的股份就拿到了“15万级”车的入场券以及年销量有望达到18万辆的销售预期。
何小鹏曾表示:“ MONA 这个车已经很接近量产,前期已经投入大几十亿人民币开发,对于我们来说是非常有吸引力的资产。”
然而,事实当真会如小鹏与滴滴畅想般美好吗?
15万级市场,小鹏凭什么敢进?
或许稍有落差。
如何把车卖出去?将成为首当其冲的难题。
就市场空间而言,据滴滴2022年年报数据,滴滴的中国出行业务有4.11亿名年活跃消费者,1900万名年活跃司机。
《网络预约出租汽车经营服务管理暂行办法》规定,网约车行驶里程达到60万千米时强制报废。行驶里程未达到60万千米但使用年限达到8年的,退出网约车经营。以此计算,1900万名司机最迟每8年就得换车,平均每年的换车需求约237万辆,市场空间很大。
就小鹏与滴滴合作的优势而言,在小鹏的规划中,其与滴滴合作的新品牌车型将与小鹏现有品牌产品形成差异化定位。
同时,滴滴将面向小鹏首次开放全生态赋能,为“MONA”提供包括智能座舱、智驾及共享出行市场等多维度的强有力支撑,助力小鹏在“15万级”价格区间打造爆款车型,进一步加速自动辅助驾驶与智能座舱技术在全球市场的应用及普及。
也就是说,滴滴和小鹏将在智能驾驶领域强强联合,让15万级车拥有更好的智驾体验。
无疑,此愿景是美好的,但前提是,小鹏首先要把车卖出去。
图源:小鹏汽车
按照小鹏方面的说法,MONA将借助滴滴网约车渠道,C端和B端同时销售。然而,具体滴滴要如何左右司机的购车意愿,双方皆没有说明。
此外,15万级别市场竞争的关键之一还在于成本。
小鹏想达到薄利多销的效果,还需要有较强的低成本控制能力。
毕竟,网约车重在性价比,而从小鹏目前的宣传口径看,MONA的优势在于自动辅助驾驶与智能座舱。MONA 要比现在网约车司机普遍使用的比亚迪系列、广汽埃安等车型更具性价比才能赢得销量。
也就是说,小鹏需要对成本控制增加更多的考量。
对此,何小鹏表示,因为成本原因,没有车企能够在15万级别推出有竞争力的全自动驾驶汽车。但随着死磕技术创新跟全流程降本,当前他的观点改变了,有信心,在最主流的15万级别的车上推出全自动驾驶汽车。
何小鹏还强调,截止到现在,有信心在2024年年底实现整体成本降低35%的目标,且在多个单项上超过这一目标。降本措施在大幅度提升产品竞争力的同时,将会让小鹏的毛利率在2024年有非常显著的改善。四季度毛利率转正。
除此之外,正如小鹏方面透露的信息,MONA要兼顾B端和C端两大市场。与此同时,随之而来的问题便是,小鹏和滴滴还需要回答销往B端市场和C端市场的差异化问题。
毕竟,少有人愿意开一辆网约车同款车。
尾声
11月19日,何小鹏在社交平台转载名为《活着到底为了什么》的视频,并配文:“将这个视频送给我和其他困难中的朋友。”
图源:何小鹏微博截图
如今,无论对小鹏汽车还是对何小鹏本人而言,或许都并不是最困难的时候,但仍远未到“轻舟已过万重山”之时。
然而不得不承认的是,站在去年那个冬天看如今的小鹏,它已然从低谷中起飞,慢慢飞往更高的天空。
版权声明
本文仅代表作者观点,不代表百度立场。
本文系作者授权百度百家发表,未经许可,不得转载。